AI阅读分析中...
在白酒行业的发展历程中,低度酒的研制一直是行业内的重要课题。随着消费者健康饮酒理念的不断提升,低度酒市场需求日益增长,但低度酒在降度过程中面临着香气流失、口感变淡、稳定性差等诸多技术难题,许多酒企虽不断尝试却始终难以突破。 在中国白酒波澜壮阔的降度史上,五粮液低度酒的研制历程是行业内独一无二的传奇——它不仅是第一瓶由国家名酒企业系统攻关、实现批量出口的低度浓香白酒,更是整个白酒行业唯一一款在研发阶段就得到著名数学家亲自指导的产品。 正是这份“跨界”的学术加持,让五粮液在中国名酒低度化的赛道上率先冲出起跑线,并奠定了半个世纪以来难以复制的技术高度,为白酒行业低度化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一、打破技术瓶颈,科学家助力研发突破 低度酒研制的核心难点在于如何在降低酒精度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白酒原有的香气物质和醇厚口感,保证产品在长期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这一课题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1972年——当时经营五粮液出口业务的湖北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发函提出,五粮液出口量下降的核心原因是酒度过高(彼时主流产品为60°),希望酒厂能降低度数以满足外商需求。这封函件,正式将“低度五粮液研制”提上五粮液的研发日程。 此后数年,出于对自身国家名酒品质的高度要求,五粮液虽持续探索,却始终未能突破技术瓶颈。直到1978年10月,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率领小分队赴川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简称“双法”),为低度酒研发带来了关键转机。在五粮液出口酒降度实验中,研制人员以“双法”为核心指导工具,精准攻克了低度酒研制难题,成功研制出38°和35°的低度五粮液,完美契合出口需求。 这一突破不仅回应了自1972年以来湖北口岸出口的核心诉求,更成为了中国白酒低度化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凭借“双法”在低度酒研发中的成功应用,该项目还获得了1978年四川省“双法”成果二等奖。此后,五粮液并未止步,通过进一步优化口感,将38°产品微调为39°——改良后的39°五粮液酒味更显醇净甘爽,一经上市便在国际市场引发强烈反响,订货量较此前猛增3倍。39°、38°、35°低度产品的相继推出,也为五粮液后续庞大的低度“酒阵”体系奠定了雏形。 图1:华罗庚教授在四川推广优选法、统筹法报告大会上的报告节选 值得关注的是,1978年五粮液不仅通过“双法”实现了低度酒技术突破,更将华罗庚优选法系统应用于酿造全工艺环节。在酒精度从52°降至39°的过程中,不仅产品品质远超当时的出口标准,还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益:此举共节约粮食29700公斤,创造直接价值5.85万元,真正实现了“技术创新+效益提升”的双重目标。同年,国家轻工部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名酒会议上,对39°五粮液给出了高度评价:“无色透明,浓香纯正,味甜爽口,回味悠长”,这一评价也成为后续高端低度白酒的品质参照标准。 图2:1980年代,39度五粮液(外销) 1979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赋诗颂扬曰:“名酒五粮液,优选味更醇”。1987年,“五粮液系列低度酒开发”正式列为国家科委“星火计划”。五粮液,是行业内唯一以低度酒项目签订国家级科技产业化计划的企业。 从技术原理来看,研发团队的核心贡献在于将科学方法论与传统酿造工艺深度融合。不同于传统酒企依赖经验的“试错式”研发,“双法”的应用让低度酒研发变得更具精准性与可控性——通过“优选法”确定最佳降度参数,避免了盲目试验造成的资源浪费;通过“统筹法”优化研发流程,大幅缩短了技术攻关周期。 图3:华罗庚教授赋诗 华罗庚教授为五粮液低度酒成功研制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名酒五粮液,优选味更醇。省粮五百担,产量增五成。豪饮李太白,雅酌陶渊明。深恨生太早,只能享老春。”至今陈列在五粮液酒文化博览馆里。 二、严苛品质把控,铸就卓越产品力 在低度酒的勾调环节,五粮液研发团队在科学家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感官评定试验和化学分析,建立了科学的勾调模型。研发人员根据模型精准调配不同批次、不同风格的基酒,使低度酒既保留了五粮液“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独特风格,又具有低度酒柔和、易饮的特点。同时,五粮液还建立了完善的产品质量体系,对每一批低度酒进行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卫生指标等多方面的检测,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三、引领行业发展,开创低度酒新时代 五粮液低度酒的成功研制,不仅填补了我国名优低度白酒的空白,更以“科学家指导”的创新模式为白酒行业低度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作为我国白酒行业唯一获得科学家指导的低度酒产品,五粮液低度酒的推出,打破了消费者对低度酒的固有认知,重新定义了名优低度白酒的品质标准。 从市场反馈来看,五粮液低度酒一经推出便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青睐。无论是商务宴请、朋友聚会还是家庭聚餐,五粮液低度酒都成为了消费者的优选之一,其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有力推动了低度白酒市场的发展。同时,五粮液低度酒的研发经验也为其他酒企提供了参考,带动了整个行业对低度酒研发的重视,促进了白酒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四、唯一,并持续唯一 半个世纪以来,白酒低度化从“技术孤岛”变成“行业共识”,但五粮液那段“数学家手把酒瓶”的历史始终无法被复制: 它是唯一在研发阶段就引入系统数学方法的名酒企业; 它是唯一由华罗庚亲自指导、题诗、写进国家“双法”推广案例的消费品项目; 它是唯一把“黄金分割0.618”写进产品技术档案,并沿用至今的白酒品牌。 2025年,五粮液推出面向年轻市场的29°新品,该产品依旧沿用了自1978年起五粮液独创的“低度酒技术”。正是这一历经时间和市场双重检验的成熟技术,确保了这款低度酒“低而不杂,低而不淡”的高品质呈现。 图4:29度五粮液一见倾心 五、结语 当行业陷入“30度以下谁更低”的度数竞赛时,五粮液用一段跨越学科与时代的合作提醒世人:低度化的核心从来不是“降度”,而是“加智慧”。正因为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五粮液低度酒才拥有了行业无法复刻的“数学基因”,也成为中国白酒科技史上熠熠生辉的“唯一”。 五粮液低度酒的研制,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的美妙对话,也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成功创新。从外贸需求倒逼到主动技术革新,从华罗庚教授的“双法”指导到技术团队的创新实践,五粮液用科学方法破解了行业难题,开创了中国低度白酒的新纪元。它向我们展示:唯有尊重科学、依靠人才,才能不断突破行业天花板,持续引领产业未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