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中国四大名酒林座谈会”在江苏省东海县桃林镇的桃林酒业公司举行,来自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中央电视台、行业及地方媒体、水质地貌、酿酒发酵的专家学者等各界人士参与了本次座谈,就桃林镇为何能酿造美酒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独特自然生态 孕育美酒佳酿
上面这张图,右侧是灰褐色的中生代白垩纪沉积岩,形成时间距今1.2亿多年,而左侧是浅红色的新生代第四纪形成的花岗石变质岩,距今200万年,两个地层的形成年代相差一亿多年,这就是神奇的“一步亿年”景观。
地质专家表示,两种相差一亿年的岩石并列,增加了当地的土壤、水质、粮食作物等所含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成分。
马陵山下的桃林镇水陆相交、地下水资源丰富,河海大学的陈建生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团队曾组成课题组,通过地质调查、同位素与地质化学分析的方法,进行水样检测研究发现,马陵山的泉水来自深层地下水源,这些深层地下水源位于两千公里之外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一带,在地下经过40多年才流到此地,沿途汲取了丰富的锶、硅等有益健康因子,加上流到桃林受到“一步亿年”特殊地貌的影响,使得水的硬度适中、呈弱酸性,极利于酿酒微生物的生长与酶的形成。
桃林及古海州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温湿度适中,这里属于黄淮平原边缘的岗岭地带,土壤以黏质为主,这种气候和土壤适合酿酒原料作物的种植,又能促进酿酒微生物的稳定繁殖,从而提升酒体的醇厚度。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桃林镇形成了独特的酿酒生态系统气候,造就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相关资料表明,桃林酒业厂区和大曲、窖泥中,发现有益酿酒微生物1500余种,并由此酿造出具有了“甜、绵、软、净、香”典型特点的美酒佳酿。
延续历史文脉 传承酿酒技艺
纵观世界美酒产区,除了优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酿酒历史和传统酿造技艺是成就美酒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技艺与自然环境的相辅相成才会共同酿出一杯香传千年的美酒。
最早关于桃林酿酒的文字在《战国策.魏策》里有记载,大禹曾在相距桃林镇20公里的羽山祭奠父亲鲧,祭奠用酒乃仪狄在本地所酿,由此可见尧舜禹时期桃林镇区域就是酿酒之地。
中国的酒文化与富足的经济基础密不可分,在这样环境下,桃林镇的酿酒事业蒸蒸日上,文字记载,桃林遍地酒坊,空气中常年弥漫的酒香在十几里外都能闻到。
桃林的酿酒在北宋时期达到高峰,仅在一个乡镇上就有老恒茂、南恒茂、西恒茂、恒庆常等大小几十家酿酒作坊,醇香的美酒吸引了诸多文人墨客留下不朽的诗作,尤其是大文豪苏轼,据《隆庆海州志》记载,大文豪苏轼饮桃林酒后留下了《和蔡景繁(题)海州石室》、《永遇乐.长忆别时》、《次韵陈海州书怀》、《送赵寺丞寄陈海州》等名品佳作。
资料显示,大家耳熟能详的《水浒传》里很多人物都真实存在,不仅是作者施耐庵,包括他的笔下的黑旋风李逵、菜园子张青、孙二娘、痛饮十八碗酒景阳岗上打虎的武松,都与桃林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和渊源。
明清时期,桃林佳酿畅销国内外很多大城市,并远销到东南亚等地,慈禧太后品尝后还亲自赋诗赞美桃林酒“美酒甘露醉人心,桃林胜过杏花村”。
民国及解放之初,桃林镇上还有南茂隆、北茂隆、恒盛等十三家酿酒糟坊,1956年经国家统一收购成立国营桃林酒厂。
如此算来,桃林镇的酿酒技艺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精于清,传至民国,鼎盛于当代,不间断的延续传承了上千年。
老五甑酿酒工艺对参与酿酒的几十道流程要求极为严格,以确保酒质的优良稳定。原浆再经多年窖藏,呈现“微黄透明、窖香优雅、绵厚圆润”的典型浓香风格。
随着时代发展和消费升级的需要,如今的桃林不仅生产优质浓香型白酒,还守正创新的生产出了酱香型白酒、芝酱型白酒等多种深受市场和消费者喜爱的酒类产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