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维宏 *作者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 大气科学与地球物理科普人 编者按:近日,来自全国不同领域的权威专家深入赤水河流域,圆满完成了为期5天的赤水河左岸·中国酱酒之乡——茅溪组团2025年科学考察活动。 作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大气科学与地球物理科普人,钱维宏在天气气候学领域成果丰硕,并曾深入探讨过地球、大气与酒的关系。 在此次考察中,钱维宏教授围绕赤水河流域独特的山谷小气候与酿造好酒的成因,从气象学和地质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撰成此文。 让我们跟随钱维宏教授的笔触,一同领略赤水河的神奇,探寻其成为中国白酒文化瑰宝背后的科学密码。 *本文由云酒头条受权独家发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赤水河,这条长江上游南侧的支流,宛如一条蜿蜒的玉带,从云南发源,穿梭于贵州与四川两省之间,最终在四川合江县汇入长江。 它虽流域面积不大,却因地形海拔的巨大高差而独具特色,从2194米的高峰跌落至196米的谷底,形成了壮观的河谷地貌。 这种高差带来的独特地形,使得赤水河流域在气候、土壤和水文等方面都形成了与周边地区截然不同的小环境,为酱香型白酒的酿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在赤水河的中游,茅台镇与茅溪镇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河流臂弯的顶端。而大娄山南侧的低洼谷地,更是孕育了无数酱香型美酒的摇篮。 这里沿河左岸和右岸分布着众多酱香型酿造企业,茅台镇、茅溪镇与二合镇的酒厂,以及土城镇、习水镇、二郎镇的酒企,共同勾勒出赤水河的“美酒湾”与“美酒谷”。 这两个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为了酱香型白酒的核心产区。 赤水河谷,被大山环抱,河底与山顶高差可达1000米。茅溪镇的酿造车间,海拔约450米,而取水库区则在1269米的山上,这种巨大的高差造就了河谷与山顶之间6至10度的温差。 夏季,河谷内的气温常比周边山地高出许多,甚至在持续高温天气下,河谷气温可达40多度,形成独特的高温臂弯带。这种高温环境为酱香型白酒的酿造提供了天然的温床,尤其是在高温发酵时节,河谷的高温环境能够满足酱香型白酒对高温大曲发酵温度的需求。 赤水河谷的增温现象,源于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一方面,山谷风环流使得河谷增温,空气下沉运动更让河谷底的温度进一步升高。 当气流从山顶下沉到谷底时,由于气压升高,温度也会随之上升,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中被称为“焚风效应”。 另一方面,山谷逆温层的形成,使得河谷在上空异常高压系统笼罩下,湿度增加,闷热异常。 在夏季,当天气尺度的异常高压系统笼罩河谷时,山顶之上出现高压,而山谷中则形成低压 ,风速减缓,湿度增加,形成河谷闷热的异常天气。 这些小尺度的气候特征,为酱香型白酒的酿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酱香型白酒的酿造,依赖于高温大曲发酵,温度需达60-70℃。赤水河谷的高温环境,正是其酿造的天然温床。 而赤水河流域的土壤,因岩石成分差异和风化作用,呈现出独特的红色。在季风雨季中,降水会冲刷表层红土流入赤水河,形成红色水流,这也是赤水河得名的由来。这种红色土壤富含矿物质,为酿酒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进一步提升了酱香型白酒的品质。 赤水河流域的形成,与地球早期的大陆漂移和造山运动密切相关。 青藏高原的隆起,塑造了云贵高原北侧和四川盆地东南侧的赤水河流域。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赤水河流域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形成了如今独特的地貌和气候特征。这里不仅是酱香型白酒的发源地,更是中国白酒文化的重要象征。 茅台镇与茅溪镇的美酒湾,以及土城镇、习水镇、二郎镇的美酒谷,共同构成了赤水河的酱香传奇。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一滴酱香型美酒,都蕴含着大自然的馈赠与酿酒人的匠心。酿酒师们世代传承的酿造工艺,与赤水河流域独特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造就了酱香型白酒的独特风味。 无论是右岸茅台镇的茅台酒,还是左岸茅溪镇的酱香佳酿,亦或是美酒谷中的众多品牌,它们都以其独特的酱香、醇厚的口感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赢得了无数酒友的喜爱。 赤水河流域的美酒湾与美酒谷,不仅是酱香型白酒的摇篮,更是中国白酒文化的瑰宝。在这里,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成就了酱香型白酒的传奇。 未来,随着人们对白酒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赤水河流域的美酒湾与美酒谷必将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继续书写中国白酒的辉煌篇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