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中外酒业》杂志社承办的第五届“问酒”论坛在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期间举办。
“问酒”是中国酒业协会全力打造的大型科普IP,始终以“破解酒知识盲区、传递酒文化温度”为核心,让酒科普更接地气、酒文化更深入人心。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在活动致辞中表示:“对很多消费者而言,酒是熟悉的陌生人,而问酒就是要将陌生变为熟悉。只有熟悉,消费者才会发自内心地喜欢。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美酒产业才能得以发展。”
为精准回应消费者困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原校长、教授孙宝国,中国酿酒大师、贵州茅台集团原董事长、总工程师季克良领衔的专家团队,对消费者关注的“酒桌常识”及一些流传甚广的“酒桌传言”展开专业拆解,帮大众建立准确的饮酒认知。
酒度与香型的问与答
当前酒业处于深度调整期,竞争激烈,一些酒企在白酒酒度、香型上的动作,容易引发消费者误解。宋书玉在致辞中,专门针对这两大消费者关切点给出明确解答。
企业营销包装的“最佳酒度”成立么?
水和乙醇可以混溶,以不同比例形成不同酒度。有人把水和乙醇的混合液所形成的最小体积,包装成最佳酒度。因为该酒度下,水分子和乙醇分子结合最紧密。混合体积小于两者相加之和(例如各100毫升混合,会小于200毫升),以此推断这个酒度口感最为柔和。
中国白酒不是简单的水和乙醇的混合,而是极其复杂的混合物,含有超过几千种化合物,而且酒在存储中结构关系会不断变化,所以酒的品质判断不应单以酒度为标准。
低度就是好酒么?
当前不少白酒企业为迎合“健康饮酒”的市场趋势、拓展年轻消费群体,纷纷加快低度白酒布局。这种仓促推进的低度化进程,暴露出多重问题:一是风味变淡,不协调,甚至有水味;二是色泽变混;三是货架期品质不稳定。
降度不能以牺牲风味为代价,否则经不起消费者检验。每个产区、每个香型、每个企业都有自己表达风味和品质最适宜的酒度,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从健康消费看,消费者需要的不是酒精,而是风味,不能本末倒置。
香型划分会被“品牌+风味表达”取代么?
中国白酒的香型都是对中国传统名酒的科学总结,每一种香型都有一个或多个名酒支撑。香型划分固然有不完善之处,但已形成专业认知和国家标准,同时也形成了消费认知。
而“品牌+风味表达”,让每一种酿造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份标识,不断追求品质极致,以及品牌与风味个性的高度统一,便于消费者辨识,便于品牌传播,便于和文化个性化高度契合,便于建立自身的标准化体系,具有更强的普适性,是大势所趋。
香型有没有高低之分?
每一种酿造都值得尊重,每一种香型都有自身特点,但香型的发展极不平衡。
有的香型发展不好,甚至消费者都不太了解这个香型;有的香型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其名酒代表、品质提升、品牌提升、影响力提升,为整个香型带来了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认为这个香型高贵。
香型之间无贵贱(但市场表现有起伏,在不同时期消费认知有差异),香型之内有高低。所有香型都有品质差异,都有优劣之分、档次高低之别。香型表达的是风味特点,不是产品价值。产品价值内涵极其丰富,自居高贵、贬低别人,那是既不懂香型,又不懂尊重。
向专家“问酒”,让消费者明白喝酒
消费者对酒的品质与产品信息需求具有个性化特征,因此各自面临的疑问也存在差异。在活动“问酒”环节,消费者向专家提出各类问题,均获得细致解答。
喝早酒到底有没有好处?
孙宝国: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是:早不酒,晚不茶。老祖宗造的酒字,旁边是酉,是晚上的5点到7点。晚上喝了酒回去休息,可能对健康更有益。但不是说不能喝早酒,我国很多地方,比如青海很多地区喝早酒。情况因人而异,喝得高兴就好,心情好非常重要。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轻工业酒曲品质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韩北忠:酒是一种发酵食品,而几乎所有发酵食品比如咸菜和干酪都是嗜好品。由于职业、风俗、习惯不同,人们选择嗜好品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人喜欢早上起来喝点酒,适量饮用会感觉很愉悦其实挺好的。如果要开车,就坚决不能碰酒。
“勾兑”的酒就不好吗?
季克良:不同批次的酒,气候条件、粮食不一样,微生物数量、品种也有细微差别,如果不勾兑,酒的品质就无法保障。所以,勾兑是好事,千万不要听到勾兑就觉得酒不好。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确实有一些不良商家把酒精、香精、水勾调后冒充好酒,造成了消费者误解,这不是勾兑工艺本身的问题。
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永光:一方面行业有明确法律法规,另一方面酒精勾兑酒的使用有明确标识要求。其中,经酒精、香精勾兑而成的酒被定义为配制酒。尽管白酒与配制酒均具备合法销售资格,但核心前提是商家需标明产品工艺,让消费者通过配料表直观了解商品属性。这也是行业持续努力推动的方向。
混饮有哪些禁忌?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酿酒大师张五九:单一的酒混饮,成分一般没有问题,但不同的酒混合,就容易产生一些化学反应。比如白酒混饮啤酒,啤酒里的二氧化碳容易加强酒精的吸收,可能导致比单喝一种酒醉得快。因为混饮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感觉不适,建议立即停止饮用。
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南大学原常委、副校长徐岩:很多消费者喜欢把酒和果汁饮料混饮,这种搭配不仅能缓和酒精的刺激感,酸甜等丰富的味觉刺激也会增加饮用的愉悦性。
需要注意的是,混饮气泡型饮料容易醉得快,混饮高甜度的饮料热量比较高。选择混饮一定要选对酒,配好料,更重要的是要控制好量,保持健康饮酒。
白酒能不能冰着喝?
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毛健:白酒加冰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低温会改变酒的原有风味,二是冰块融化会降低酒精度。质量较差的白酒加冰后,易出现浑浊、口感寡淡及产生水味的问题;而当前白酒工艺持续进步,不少高品质白酒已支持加冰饮用,例如泸州老窖国窖1573,便长期推动夏日冰饮,以此开拓年轻市场。
对酒企而言,推动白酒冰饮需满足两大核心前提:一是原酒品质需过硬,确保加冰后不损伤酒的核心饮用体验;二是酒体设计需具备针对性,精准匹配冰饮人群的口感与需求。
葡萄酒如何保存?最佳赏味期是多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树文:葡萄酒的保存要求可能要比白酒稍微高一点,温度最好保持在16摄氏度左右,湿度60%左右,比较忌讳保存条件发生剧烈变化。红葡萄酒瓶塞最好用具有一定通透性的橡木塞,微量的氧气可以加速葡萄酒的老熟。
葡萄酒是有生命的,顶级的葡萄酒饮用的最佳品质周期持续较长,可能达到20年,甚至30年。普通的葡萄酒,最好在10年以内饮用。
从常识科普到厘清误区,这场深度的科普对话,不仅让酒知识走出行业圈层,更走进了大众生活。
对酒业而言,这种认知升级更像一场“双向奔赴”:消费者的理性选择会反向推动酒企回归品质本质,无论是低度白酒的风味优化、冰饮产品的工艺打磨,还是“品牌+风味”表达的创新探索,都能在清晰的市场需求中找到精准方向。而“问酒”论坛搭建的科普桥梁,绝非一次性的对话,更是行业与消费者持续互动的长效纽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