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二十年,白酒经历了一段以产能扩张、规模化生产与渠道扩张为核心的高速增长期。进入2025年,随着年轻群体崛起、消费观念变化及数字化传播的兴起,行业正面临结构性调整。


笔者认为,调整具体包括从以“卖货”为导向的短期模式,转向以客户(包括渠道客户与终端消费者)为核心的长期服务体系;从单一的标准化规模效率,转向智能化生产与个性化消费供给;从线下为主转向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传播生态;从一次性大批量压货转向小批量高频补货与现金流效率优先。


图片从“卖货思维”到“客户服务思维”(大C与小C)


长期以来,白酒企业以渠道促销和终端促销为主导的“卖货思维”占据主流。企业对经销商的考核以进货量为主,经销商对促销返利高度依赖,从而形成“压货—返利—再压货”的循环。


这一模式虽能短期放大销量,却埋下了渠道库存高企、价格体系混乱和经销商资金链紧张等隐患。到2025年,市场震荡、消费理性回归以及渠道去库存的压力,均暴露出该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客户服务思维”强调同时把大C(渠道客户)和小C(终端消费者)作为“服务对象”来经营。


对大C,不再以进货量为唯一考核,而是通过提供运营工具、数字化管理、培训及动销支持,帮助经销商提高动销率与现金周转率,实现良性、可持续的渠道发展;


对小C,品牌通过内容、体验、社群、定制化产品等手段与消费者建立长期黏性,关注复购率与口碑,而非一次性促销换销量。


以珍酒李渡为例,其战略正从“渠道压货”向“万商联动、赋能动销”转型,强调对终端团购能力与经销商经营能力的筛选、赋能与服务,从而减少传统压货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这一实践正成为头部与新锐企业的重要探索方向。


图片从标准化、规模化到智能化、个性化


过去二十年,行业依靠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流程与集中化品牌运作显著提升了产能利用率与品质稳定性,带来成本下降与市场扩张。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销售收入约7963.8亿元,行业利润与头部集中度持续提升(CR6企业利润占比升至高位),表明头部品牌通过结构化升级获得了更大话语权。


但当消费进入“悦己主义”和“个性化”时代后,标准化大单品难以满足年轻消费群体与细分场景的需求,行业也不断涌现新的破题思路。


智能化生产:运用物联网、传感器与AI质量检测实现酿造过程的可视化、可追溯与波动预警,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支持小批量、多SKU的灵活排产。


个性化供给:推出限量款、联名款、定制化包装、礼单化产品,甚至“按场景定制”的小批量产品线,以满足“95后”“00后”的差异化消费需求。


数字化洞察:通过CRM系统、社群数据、直播互动及电商复购数据进行精准画像与产品迭代。


笔者认为,未来,生产端的“效率红利”仍然重要,但更多价值将来自“如何通过智能化支持多SKU的高效、小批量柔性生产”,以及“如何以数据驱动产品定位以匹配细分消费场景”。


当前,各白酒企业纷纷探索如低度新品等创新路径,试图迎合年轻消费群体。但从市场反馈看,90后、00后对价格认同度有限,这些尝试究竟是“创新的先锋”还是“潮流的炮灰”,仍需时间验证。


图片网络化传播

品牌形象与传播体系重构


线上渠道对行业的影响持续上升。行业报告显示,2024年电商大促(端午、年中)期间白酒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约30%。尽管线上总体流通占比仍低于线下(约为传统渠道的10%),但线上价格波动对白酒价格体系带来明显影响,也引发窜货与价格倒挂等风险。


线上既是增长机会,也是治理难题。笔者认为其品牌传播的新要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标准化且具“人设”的内容输出。品牌需在短视频、直播及内容平台上建立统一而具辨识度的叙事(工艺+文化+场景),兼顾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新媒体的节奏。


二是平台矩阵化运营。抖音、快手、视频号、小红书、B站等平台矩阵布局,把“种草内容”与“电商转化”打通,实现“曝光—互动—购买—复购”闭环。


三是危机与治理并行,通过全网价格监控与打假体系维护价格稳定与品牌形象。


例如,头部企业近期针对电商低价乱象采取制衡策略(明确电商产品线区隔、发布消费者告知书、与平台协作打假);以及江小白等新锐品牌,以“情绪化文案+场景化内容”快速赢得年轻群体的共鸣与传播。


图片渠道逻辑再造

小批量、高频次、现金流优先


传统以“进货量”为核心的考核带来了渠道库存高、回款慢、风险高的问题。新的渠道逻辑更关注流转效率。


例如通过小批量进货、即时补货,降低库存与价格波动风险;高频次补货,通过更快周转实现健康现金流与渠道活力;动销为王,将KPI重心从“进货量”转向“动销率、回款率及终端陈列表现”。


要实现这一转型,企业需建立灵活的物流仓配体系、SaaS化渠道管理与库存可视系统,并通过经销商培训与运营赋能保障执行。


部分企业已通过小程序与云仓结合,实现“门店—仓库—厂商”的快速补货闭环,将风险与库存回归可控。


图片消费者画像:代际差异与消费场景演化


95后、00后在饮酒偏好上更注重“低度、混饮、调酒化”体验,更看重包装、社交属性与消费氛围,而非应酬功能。调研显示,他们在家调酒、微醺社交等场景的占比显著提升。


线上渠道在年轻群体中的渗透加快。2024年节点性大促期间白酒线上销售增长约30%,但全年流通占比仍不足10%。因此,“线上引导—线下兑现、渠道防护”的双轨模式仍是主流。


图片

给行业与企业的四点建议


一是把“客户服务”变成组织能力。企业应将渠道KPI从“进货量”转向“动销率、回款率、终端满意度”;建立经销商赋能体系(SOP、培训、数字工具),通过区域合伙人机制筛选并赋能大客户。


二是建设柔性、智能化的生产体系。企业可在保障经典产品稳定性的同时,投资小批量柔性生产与智能品控,支撑多SKU、定制化与限量发售。


三是构建以内容为核心的传播闭环。打造“文化+场景+娱乐”三位一体的内容矩阵,将短视频、直播、社群与电商转化打通,并实施价格与窜货监控。


四是优化渠道现金流结构。推动小批量高频补货机制,建立云仓与库存可视体系,提高现金周转率,降低对短期促销依赖。


白酒行业的下一阶段,比拼的不是“更大、更快、补贴更多”,而是“更懂客户、更懂场景、更高效率”。企业必须将“卖货思维”转为“服务思维”,让规模与个性化并行,让传播与治理协同,让库存与现金流交由数据驱动。


头部企业将凭借品牌力与渠道治理稳固格局,新锐品牌会依靠差异化与内容突围;而真正能长期胜出的,将是那些把客户经营、产品力、数字能力与供应链效率融为一体的企业。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