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中国白酒科学文化考察走进芦台春活动正式举办。活动期间,周恒刚酿酒科学文化研究院理事会主席周心明感慨万千。

回顾父亲周恒刚与芦台春的岁月渊源,她表示,父亲与芦台春的渊源,是连续性的十几年,“在全国其他酒厂,从来没有留下这么长的岁月足迹。”

周恒刚先生一生,在全国开展了几十甚至上百个试点,但只有在芦台春亲自指导了两次建厂,不光让酱香技艺在这里生根发芽,还为其夯实了人才基础。

据周心明介绍,周恒刚与芦台春的渊源,可以分三个时间节点:

第一阶段是1968-1972年,受时任厂长潘兴云的邀请,来到这里开展试验、研发出中国北方第一瓶麸曲酱香白酒,并获市场好评;

第二阶段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天津市政府拨款200万重建酒厂,周恒刚先生指导了这次重建。重建后的芦台春酒厂,产量从90吨提升至200吨,优质品率达到60%,在废墟中重生,风味变得更加醇厚。

第三阶段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期,包括1978年成功研发出北方第一瓶大曲酱香型白酒,以及在此设立“芦台试点”,完成两项国家级的研究成果,即:酱香型白酒香味成分研究,以及泸型酒窖泥微生物的选育与防止窖泥老化的研究。

令周心明感到欣慰的是,今天的芦台春继承了周恒刚的科研精神。

“每次来芦台春,都会被坚守品质至上的用心所打动。”她表示,在董事长李继齐的带领下,芦台春2012年建成国家级实验室,为酿酒全流程提供了科技支撑;还与天津科技大学联合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期芦台春还发布了《咖啡风味酱香型白酒》和《北酱酒海年份酱香型白酒》两项团体标准。

在周心明看来,芦台春能有今天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它的成长离不开周恒刚用科技与匠心开辟了北方酱香新赛道;离不开潘兴云老厂长接续奋斗,在传承中守护品质的根基;也离不开李继齐董事长怀着回馈家乡的赤诚之心,在芦台春陷入低谷的时期,凭借创新的胆识和责任担当,带领团队和品牌走出困境、迈向新台阶。

点赞(1)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