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洪涛



西贝与罗永浩的预制菜之争,表面上是一场餐饮行业的风波,实则给酒行业上了一堂深刻的危机公关实战课。


尤其在这场博弈中,西贝初期选择“硬刚”、后期被动回应、最终陷入舆论泥潭的历程,凸显出企业在面对公众质疑时的策略失误与格局局限。一系列失控的危机应对,为正处于品牌化、高端化转型关键期的酒行业敲响了警钟。


西贝在此次事件中暴露出危机公关的三个关键失误。


其一,情绪化回应取代战略沟通。企业创始人在第一时间选择“起诉罗永浩”而非诚恳沟通,错失化解危机的最佳窗口期。


其二,应对缺乏系统性支撑。虽然后期开放厨房、公布制作流程,但因回应迟缓且缺乏第三方背书,被质疑为“危机表演”。


其三,升级对抗而非降维化解。最新“网络黑社会论”不仅无助于事实澄清,反而陷入人格攻击的法律与道德风险,彻底偏离危机公关的本质——重建信任。


专业的危机公关必须遵循“第一时间、第一态度、第一事实”的核心原则,特别把握好“黄金四小时”。


西贝事件发酵至全网热议已超过24小时,企业才陆续做出实质性回应,期间各类猜测与负面解读充分发酵。


时间管理是危机公关的第一要素,速度即是态度。


就处理危机公关的“第一态度”而言,西贝创始人的情绪化对抗、法务手段的过早使用、试图以技术性定义否定公众认知,每一步都加剧了信任裂痕。


酒企应当警惕,在危机爆发初期,任何试图“压事”“硬刚”的行为,都可能将单一产品质疑推向品牌信任危机。


危机应对更需要建立多维证据链与沟通矩阵。西贝虽后期开放厨房,但未同步引入行业协会、质检机构或消费者代表共同监督,致使“自证清白”缺乏公信力。


专业危机公关,必须建立在系统化机制之上而非临场反应。


酒企应建立常态化舆情监测体系,对社交媒体、行业论坛、投诉平台等进行全天候监测,提前识别潜在风险点。


一旦发生危机,需立即启动预案小组,成员涵盖决策层、公关、法律、品控与客服等部门,确保信息同步、口径统一、行动协同。


尤其值得酒行业警惕的是,危机公关必须恪守法律与道德底线。指责若查实缺乏证据,不仅需承担法律责任,更将彻底破坏品牌形象。


酒企业务必建立危机回应审核机制,所有对外发声需经公关、法务双重把关,确保事实准确、表达规范、风险可控。


从更深层看,危机公关的本质不是辩解而是共情,不是对抗而是对话。


西贝事件之所以持续发酵,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未能及时洞察消费者对“知情权”的核心诉求,陷入技术性争论而忽视情绪疏导。


高端品牌的本质是信任品牌,任何危机回应都应以修复信任为最终目的,而非逞一时口舌之快。


危机公关的终极目标不是平息事件,而是修复信任。


西贝事件中,企业后续的开放厨房、公布供应链等举措,若能于危机初期实施,完全可能逆转舆论走向。


酒行业应当认识到,危机过后更需系统化的信任重建措施。例如通过举办工厂开放日、建立品质透明溯源体系、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等方式,将危机防御转化为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


危机公关能力已成为企业的核心免疫力,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没有什么比真诚更能够打动人,没有什么比透明更能够取信于人。


酒企不妨未雨绸缪,建立全网舆情监测系统,制定分级危机预案,组织高管公关培训。唯有将危机管理前置为战略工程,才能在风雨来袭时守住品牌的生命线。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