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晓洁



从广州出发,沿海岸线北上,经宁波、青岛,茅台葡萄酒的“寻美足迹”最终来到了承载其初心的土地——秦皇岛。


9月16日,秋日的渤海之滨,老龙头长城入海处,一抹“茅台红”映照了千年山海。“茅台红·寻美东方(海岸线)”迎来收官。


以文化为锚、以风土为舟,这场跨越万里海岸线的文旅盛宴,为中国葡萄酒行业在深度调整期进行了一次价值重塑。


图片山海之间


“从长城的雄浑到海岸的浪漫,从葡萄藤下的诗意到酒窖里的醇香,秦皇岛的美,是自然馈赠的灵动,是历史沉淀的厚重。”


在秦皇岛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侯葵然看来,此次寻美的核心,是构建一条完整的“东方葡萄酒美学体验链”。


茅台葡萄酒精心设计了三重空间叙事,通过空间转换与内容嵌入,完成了一场从地理到人文、从历史到当下的东方葡萄酒叙事。


登临老龙头、触摸“天开海岳”碑刻,感受石城如巨龙入海的豪情;走进博物馆,细数长城文化与海丝之路的历史脉络;深入凤凰庄园,在参观、品鉴中完成从文化感知到产品体验的闭环。


图片


一日之内,嘉宾穿越时空,感受着长城精神与葡萄酒文化的符号融合。


前者代表坚守、匠心与民族精神;后者则象征时间、风土与生活艺术,二者在“山海之间”找到共鸣。这既强化了“山海风土”的品牌差异化资产,又令参与者在体验中建立起对“东方葡萄酒”的价值认同。


值得关注的是,茅台葡萄酒“寻美”之旅的收官之站与第26届河北秦皇岛(昌黎)葡萄酒节完美相遇,以“名胜、海洋、红酒”的三重盛宴,为中国葡萄酒的东方美学提供了具体载体。


图片
破局之道


在葡萄酒行业仍面临着多重考验、市场处于“冷周期”的背景下,“茅台红·寻美东方(海岸线)”这样的品牌叙事更显战略意义。


图片
李春风


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昌黎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春风认为,行业虽然正经历寒冬,但仍充满机遇和潜力。深刻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逻辑,坚守品质与品牌信仰不变,积极识变、主动求变,或许就是破局之道。


“茅台红·寻美东方(海岸线)”通过“文旅+品鉴+传播”的复合模式,直接触达核心消费者,构建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情感链接。


图片


活动中融入海洋生态、产区风土等元素,也在不断强化“中国葡萄酒值得高端化”的行业共识。


与此同时,茅台葡萄酒正在实现三个关键转变。


其一,从“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将饮酒嵌入更广阔的生活场景;其二,从“产品输出”向“文化输出”转变,借助海洋、东方美学等文化符号提升品牌辨识度;其三,从“葡萄酒品牌”向“东方葡萄酒典范”转变,形成茅台品牌与昌黎风土的双重驱动。


图片
范雪梅


正如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昌黎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范雪梅所说,这三个转变所指向的未来,就是“让东方酿造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图片昌黎样本


透过茅台葡萄酒所在的昌黎产区,可以看到中国葡萄酒产业的缩影。


今天的昌黎,已形成集种植、酿造、旅游、文化于一体的产业集群,见证着中国葡萄酒从“量产”到“质变”的转型之路。


在这其中,茅台葡萄酒以战略坚守与创新并重的思路,传递着碣石山产区的风土价值与文化表达。而其在昌黎的布局,不仅是产能的扩张,更是对产区品牌的反哺。


茶干白、山海凤凰等新品的推出,均显示出其基于风土研究的产品创新力;而“茅台红·寻美东方”等活动IP,更是将昌黎推向了全国性的文旅舞台,与茅台品牌形成双向赋能。


云酒头条在现场了解到,昌黎未来将继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持续推动葡萄酒产业向精品化、品牌化、国际化迈进,奋力将碣石山产区打造成为生态优美、产业兴旺、文旅融合的葡萄酒产业新高地。与之对应,茅台葡萄酒也将继续走高端化与年轻化路线,既巩固传统优势,又拓展新消费场景。


图片


“寻美东方”活动的收官,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它昭示了一种可能:中国葡萄酒行业固然面临挑战,但通过文化赋能、体验升级、产业协同,依然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东方特色的发展路径。


这场跨越海岸线的旅程,不仅是一场品牌的自我表达,更是一次行业的集体寻路。


山海共酿,美美与共。东方葡萄酒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