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起草《关于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6—2030年)(征求意见稿)》,首次将酿酒与丝绸、茶叶、瓷器、中药等并列为“历史经典产业”。


这一全新定位,标志着酿酒产业迎来了明确的战略性升维。它不仅意味着国家层面正式将之纳入文化传承范畴,更以顶层设计为行业转型升级锚定清晰方向。“历史经典如何更好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课题,已摆在行业面前,成为必须深度思考、系统解析的重要命题。


作为中国特香型白酒领军企业,四特酒承载千年酿酒文脉,无疑是历史经典产业的重要践行者。四特通过品质深耕、规模提升和品类创新等扎实举措,在深度挖掘与时代重塑中,已然成为历史经典产业发展的生动范本。


这一探索路径,为历史经典产业在新消费时代的持续引领、持续成长,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参考。


图片四特酒

历史经典产业的典范代表


四特坐落于江西樟树。此地古称清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南宋起便有明确的酒文化记载。


彼时,在江西任职的大诗人陆游在《对酒》一诗中写道:“名酒来清江,嫩色如新鹅”,有力印证了当地得天独厚的酿酒环境。


图片


清末至民初,四特酒在声名显赫的“娄源隆”酒坊中诞生。酒坊将南北酿造技艺精髓与明朝《天工开物》中记载的“清江土烧”工艺相融合,酿出了酒色清亮、香醇可口的佳酿。为彰显品质卓绝,在酒坛上贴了四个“特”字,“四特酒”之名由此传世。


从千年积淀的文化基因,到百年酒坊的技艺延续,四特酒的经典属性深植酿造肌理,并在一脉相承中不断精进。


今时今日,四特采用整粒大米为原料,独创“面麸加酒糟”制曲,沿用红褚条石垒酒窖,淬炼出“12353”酿酒工艺,塑造了“清香醇纯”“一口三香”的特香风格,跻身中国白酒十二大香型行列。


图片


四特酒独特的酿造技艺,收获了多项权威认可:2009年,四特制作技艺被列入樟树市非遗名录;2010年被列入江西省级非遗名录;2019年,四特公司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同年入选首批江西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23年,四特酒“祚延园厂区”获认定为首批江西省工业遗产;2024年,四特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华老字号;2025年四特酒窖被认定为“樟树市不可移动文物”……


图片


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四特酒是江西省内唯一拥有2位“中国酿酒大师”的酒企。目前,企业已汇聚120名技术职称人才、66名白酒酿造、品酒及酒体设计技师。


11月5日,2025年第五届全国白酒品酒职业技能竞赛决赛结果揭晓,四特酒公司四位技术人才获聘为“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人数居江西省酒企首位。


四特酒以强大人才团队和丰硕的科研创新成果,让特香韵味在现代工艺雕琢下愈发醇厚绵长。


图片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指出,以敬畏之心传承传统工艺,是历史经典产业的立命之本。作为历史经典产业典型代表之一,四特酒传承古老酿造技艺,完美契合历史经典产业的核心要求,也彰显出传承经典产业的责任担当。


图片四特酒的“三维实践”

白酒保持经典活力的密码


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拥有古老历史传承的行业门类、传统技艺不胜枚举。然而,其中一大部分逐渐式微,失去了生命力。酿酒不仅做到了历千百年时间而不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更是取得了空前的壮大发展。


这一经典产业永续活力的密码究竟何在?四特践行的“三维实践”,正是极具说服力的答案。


  • 品质为核,以“匠心传承+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构筑坚实品质壁垒


历史经典产业之所以能传承千年,是因为追求极致品质的不变初心。四特公司始终秉持“品质至上”原则,坚持“让传统的更传统,让现代的更现代”的发展理念。


图片


一方面,四特坚持守工艺之正,恪守独一无二的“12353酿造技艺”,让传统工艺在当下焕发鲜活生命力;另一方面,以开放姿态拥抱科学,将现代科技与创新成果融入酿造全流程,为品质“护航”。


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不仅提升四特的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更构筑起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助力企业在行业周期的起伏中实现可持续增长。


  • 产能为基,以领先的产储能力,为市场凝聚稀缺的老酒价值


“酒是陈的香”,陈香好酒是时间沉淀的味道。宋书玉表示:“白酒产业是典型的时间产业。产业未来的竞争,不仅是能产多少酒、酿多少好酒,而是看你存了多少好酒。”


图片



作为江西最大的白酒企业,四特酒打造了2200余亩生态厂区,布局祚延园、承延园、阁皂山三大生态酿酒基地,基酒年产能达6万千升,储酒能力达11万千升,拥有4个老酒库。


强大的产能规模与严苛的科学品控,为特香白酒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领先的产储能力积累的老酒优势,更树立了特香老酒的行业新标杆。


近年来,四特酒天工、四特酒十五年等核心大单品,凭借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卓越稀缺的老酒品质,差异化开辟了企业增长新曲线,成为行业一大发展亮点。


  • 品类为翼,创品系之新,拓宽价值疆界,助力市场突围


历史经典产业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1988年,以白酒泰斗周恒刚为首的专家团深入考察四特酒,确认四特酒香型为“特型”,并总结了该香型的风格,开创了特香白酒品类。


自此,四特酒积极主导并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推动特香标准体系不断完善。1997年,特香型被国家认定为独立香型;2007年、2017年、2025年,四特多次承担特香国标核心起草单位重任,为特香白酒的品类建设、市场培育与营销传播持续赋能,推动品类价值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提升。


图片


掌握品类标准话语权后,四特围绕市场需求,明确品牌定位、聚焦目标市场,立足特香文化、地域文化与国民情感文化,对品牌、产品、渠道、营销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以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发展体系。


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突破。历史经典产业的传续发展,本质在于消费者的认可。四特酒以品质为核、产能为基、品类为翼的三维实践,以洞察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满足市场需求,这是白酒产业永葆活力的核心逻辑。


图片世界文化审美

四特传承发展历史经典的创新力


对于历史经典产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秦书尧认为,历史经典产业不是历史的搬运工,而是以时代为舞台,活化历史、亮化历史。


在传承历史经典上,四特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审美。


一方面,得历史经典之“形”,从历史经典中吸取灵感,塑造神韵,创作更具时代之美的品牌与产品形象;另一方面,得历史经典之“神”,在品牌营销中,以文化氛围营造和情感连接为抓手,拉近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传递历史经典的品味与涵养。


图片


明朝时期,江西籍科学家宋应星写出《天工开物》一书。从这本科学巨著中汲取营养,四特酒创新提炼出“天工古法”酿造技艺,构建起特香型白酒的酿造体系。


以《天工开物》为蓝本,四特推出天工20、天工12、天工1952、天工1972、天工1988等高端战略产品,以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卓越品质,推动四特品牌升级,为中国“文化名酒”增添新注脚。


今年上市的天工12,更是以《天工开物》古籍为灵感,从天工封条、到美人蒙纱纸,再到玉兰花瓶,每一个细节均凝练着跨越百年的文化工法,激发出天工文化的新生机。


图片


此外,四特还推出以《天工开物》为文化蓝本的“天工十二宴”,展现品牌从源起到发展壮大的百年传承,以及天工古法工艺的延续与创新,为品牌注入文化厚度。


今年,四特酒发起走进十二座城市的“非遗寻味之旅”,以“文化同行者”身份,将省级非遗酿造技艺与非遗美食、地域文化符号深度绑定,线上播放量超6500万。


从赣江澄澈到鄱阳湖烟波,从滕王阁秋景到景德镇窑火,四特酒以非遗为支点,唤醒江西人对本土文化名片的自豪感,借文化与情感的价值共鸣融入日常生活,推动产品跃升为文化符号。


图片


以味道为媒介,以文化连接为内核,以场景体验为载体,四特不仅塑造高端形象,实现从“江西白酒名片”到“江西文化名片”的升级,更完成从全国品牌向文化象征的跨越,让世界品味江西底蕴与特香魅力。


形神兼备,是酒业传承发展历史经典产业的核心文化审美。四特酒的实践,既让消费者品味一种植根赣鄱大地的文化归属与情感联结,更勾勒出一条持久发展、具有温度的品牌成长路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