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25年年末,白酒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中。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1-9月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产量为265.5万千升,同比下降9.9%。
受消费场景减少、库存压力累积、终端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当前阶段白酒面临的产量收缩压力依然不小,部分渠道库存高企、市场信心不足,许多经销商在品牌选择上趋于保守。
然而,在甘肃张掖,经销酒水超过十年的张青,却仍在今年5月逆势新签了一个光瓶酒品牌进行代理。
这并不是一次“头脑一热”的选择。从事酒类代理十多年的张青,手里接过的光瓶酒品牌不算少,从早年代理河北、东北的本土光瓶酒品牌,再到如今的光良,他对光瓶酒发展的趋势动态十分了解。早在几年前,光良刚崭露头角之时便开始关注。
之所以能够下定决心签约光良,是因为张青对其进行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了解,核心原因有两个:一是对光良“数据瓶”创新的认可,对品质足够笃定;二是对其品牌战略和市场模式的认可。
“我对光良产品并不陌生,早在三年前就了解过,知道光良在全国多个区域市场表现不错,尤其在餐饮端。于是今年主动找到光良合作,5月正式在张掖上市。”
这位资深经销商的“逆势下注”,背后是对光瓶酒赛道持续增长以及光良发展可持续性的坚定看好——即便是在甘肃张掖这样的西北市场,光瓶酒正在从盒装补充品类,逐步成长为能够与盒装酒正面竞争的主流选择。而光良,正成为区域市场难得的增长亮点。
张掖光瓶酒窗口期已至
餐饮成为更关键的增长抓手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作为甘肃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常住人口在110万左右,其酒类消费市场呈现出典型的西北特征——“喝酒看牌子、宴请讲面子”。
因此,当地长期维持着“盒装酒主导、光瓶酒补充”的格局,60-100 元以及百元以上价格带的本土盒装酒,是宴请场景里的“面子之选”。
但这一看似稳固的市场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随着消费理性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衡量“喝得值不值”,对酒类产品的选择更注重性价比。因此,光瓶酒的优势开始凸显。
“西北人喝酒比较好面子、看品牌,但近几年光瓶酒逐渐被大家接受和认可。日常自饮、朋友小聚这些餐饮场景里,30-60 元的光瓶酒占比明显变高了。”
张青表示,盒装白酒的主力价格带无法覆盖所有消费人群,如今张掖消费者对50元左右价格带的光瓶酒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未来光瓶酒还将进一步侵蚀盒装酒的市场份额。
这一趋势与全国光瓶酒市场的发展方向高度一致。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光瓶酒市场规模已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5%,远高于白酒行业整体增速,成为行业少数仍保持双位数增长的细分赛道之一。
与此同时,随着光瓶酒整体品质不断提升,行业主流价格带也在悄然上移。从低价位带向百元价格带升级,高性价比成为核心卖点,形成了更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结构。
在张掖,光瓶酒的爆发增长趋势也开始显现出来。张青预估光瓶酒品类未来在张掖可以达到2000-3000万元市场规模,增长空间非常大。
目前张掖光瓶酒市场呈现出三个显著趋势:一是消费者更加注重性价比,关注酒质本身,而包装的吸引力正在减弱,“花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产品”成为主流消费心理;二是价格带结构性上移:低端20元左右的市场份额正向更高的40-60元价格带转移;三是市场格局由名酒光瓶酒及头部光瓶酒品牌主导,区域非头部光瓶品牌的生存空间持续承压、不断收窄,而仿冒品牌则几乎丧失生存土壤,究其根本,在于缺乏核心品牌力及产品力。
现在牛栏山、汾酒、尖庄等主流光瓶酒品牌在张掖市场有着较高的铺市率,主要集中在商超、烟酒店等终端;同时甘肃当地本土品牌也开始推出光瓶酒新品下场竞争。
在张掖的光瓶酒市场里,光良算不上“先发者”,但却靠着差异化的模式,快速站稳了脚跟,尤其在当地餐饮渠道,成为热销的光瓶酒品牌。
340+餐饮终端快速起量
光良在张掖的“第一增长引擎”
在张掖的光瓶酒市场中,光良作为一个“新品”,导入速度非常快,短短半年内,便已发展1166家网点,核心网点近100家,预估到年底可以完成至少100万的销售额。
其中,餐饮渠道的表现尤为亮眼。自五月启动以来,光良在张掖已覆盖340多家餐饮网点,平均单店月销15件,头部门店月销超过20件,产品复购率超过90%。
餐饮渠道的快速突破,源于系统化的运营策略。张青分析认为,让餐饮渠道快速起量的决定性因素有三:一是将合理利润让渡给店老板,激发终端推荐意愿;二是产品品质过硬,消费者首次尝试后复购意愿强烈;三是厂家与经销商深度协同的“陪跑式”市场开发。
“厂家通过派遣职业经理,对经销商市场培育进行‘陪跑’,提供一对一帮助指导。”张青表示,这种独特的帮扶机制体现在店面氛围营造、终端拦截、开瓶品鉴等具体动作上,帮助极大。“和传统光瓶酒品牌很不一样,目前在张掖只有光良在这么做。”
这种以餐饮渠道为原点的系统打法,为光良建立起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护城河。特别是在行业承压期,消费者更理性,经销商更谨慎,餐饮端的真实开瓶与自然复购,往往比广告更能说明问题。
它让经销商看到的是即时回款和可预期的增长,而不是被动压货;让消费者感受到的是稳定的风味体验,而不是一次性的包装吸引;也让品牌在区域市场的渗透有了更健康的节奏,而不是短期冲量后迅速退潮。
张青对比表示:“有些公司压库存大,这一问题在全国都存在,但把酒送到消费者餐桌上才是完整的流通链路。光良在我们这评价很好,尊重经销商实际需求,聚焦动销而非单纯打款数据。不给渠道压力,对于经销商整体来说是很轻松的。销售好,经销商进货就越多,回转越快。”
因此,尽管在张掖,光良仍在市场导入期,张青对其未来增长仍然保持着乐观的预期,认为到2026年光良在张掖可以做到500万规模。
在餐饮端找到逆势增长答案
光良用长期主义构建护城河
与市场上的众多光瓶酒品牌相比,张青认为,光良之所以能在张掖餐饮端迅速形成增长势能,并不是靠短期爆点,而是靠一套自上而下都保持一致的长期逻辑。
“光良产品价格带全,且在同价格带的光瓶酒产品中,产品性价比最高,酒质非常好,消费者一喝就能感觉出来,留存度很高。同时光良只做光瓶酒,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去做好品牌和渠道,保持长线发展,战略清晰。”
产品层面,光良19、29、39、59产品覆盖了从20元到80元左右的消费主流价格带,精准卡位当地市场,使光良能够同时在多个细分市场建立竞争力,并有效承接光瓶酒消费升级的市场红利,在保持基础盘稳固的同时,精准捕捉消费升级带来的增长机遇。
品牌层面,光良通过持续不断的植入线上餐饮场景,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熟悉感和信任感,形成“餐饮端首选白酒品牌”的认知。
更为关键的是,光良始终专注于光瓶酒赛道,避免了资源分散和内部竞争问题。这种专注能够将全部精力投入光瓶酒的品牌与渠道建设,以长期主义者姿态进行发展,这在白酒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尤为重要。
“之前市面上的一些光瓶酒品牌,因为企业战略的调整,最后又砍掉了。做多品牌战略的大企业,在光瓶酒赛道可能还是不如只做光瓶酒的品牌,产品定位和品牌设计以及市场运作上都无法与之相比。”张青说到,“像名酒光瓶酒,有品牌背书,相应的在渠道上的推广更多的还是会停留在门店陈列,毕竟有品牌效应,消费者还是会买单,但最便宜的价格也得40元,无法覆盖所有消费者。”
酒业调整周期中,经销商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具备清晰战略定力、能够提供稳定经营预期的品牌,而光良的长期主义恰恰契合了这一需求。对张青来说,光良便刚好契合他在张掖光瓶酒市场发展的痛点。
这一区域性现象背后,折射出光瓶酒赛道的整体变迁——从低价走量到品质竞争,从渠道驱动转向系统化运营。
而光良通过产品品质、渠道一体、品牌长期化的系统打法,不仅为自己在红海市场中找到了差异化路径,也为区域市场提供了一套可复制的打法和可持续的经营模式,成为光瓶酒行业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生态竞争转型的典范。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