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洪涛 编者按:为唤醒“五十三优”历史价值、激活品牌生命力,云酒头条特推出“寻访国家优质酒”系列活动及文章。 我们将深入企业一线,系统梳理“五十三优”的历史文化脉络、工艺传承体系及市场突围经验,通过全媒体平台向行业及消费者传递“国优”品牌的真实价值。 云酒头条一直以来都关注白酒产业生态多样性。此次行动既是对计划经济时代品质标杆的致敬,更是为区域酒企提供价值重估的公共平台。 现诚邀“五十三优”企业与我们共同书写这段产业记忆,让“国家优质酒”不再只是博物馆的标签,而成为消费市场的活性资产。 联系人:田洪涛 联系电话:18663826979 一张泛黄的1962年《名酒和地方名酒、啤酒价格调整表》静静躺在佛山岭南酒文化博物馆的展柜中。其上记录着一组耐人寻味的数字:贵州茅台(55度1斤装)零售价2.97元,广东佛山玉冰烧(50度0.5625斤装)零售价1.23元。折算成相同规格,玉冰烧斤价约2.19元,与名酒茅台仅相差0.78元,高于其他传统名酒。 这张表格不仅是一页价格档案,更是一段沉默的叙事。它诉说着佛山玉冰烧曾抵达的高度——它不仅是岭南风味的代表,更是国家层面对其品质与地位的权威认证。 然而在白酒江湖中,在米酿酒长期被贴上“区域特饮”“低端佐餐”的标签,困于岭南一隅,难以突破价格与认知的双重天花板。而石湾酒厂,却用195年光阴走出一条“守正创新”的突围之路——既坚守岭南米酿之本,又以文化赋能、工艺革新,持续打破品类桎梏。 我们不禁要问:在浓香酱香清香主导的白酒市场中,一家坚持只做米酿酒的企业,如何实现从地方品牌到国家优质酒、从岭南一隅到远销南洋的跨越?石湾酒厂的坚守与突破,又为整个粤酒产业带来怎样的启示? 为何一代翰林,偏要躬身做酒? 佛山,素有“南国陶都”之誉,自古便是中国工业文明的重镇。明清时期,因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在此蓬勃发展,佛山成为“广货”与“北货”的重要交汇点,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更与汉口镇、景德镇、朱仙镇齐名,跻身“中国四大名镇”。 彼时坊间流传一句话:“广货未必尽出广州,而必经佛山。”就连皇帝的龙袍与大臣的官服,也常在此定制。工商盛景,可见一斑。 石湾坐落于东平河畔,得益于“水质佳良、米料充足、酒缸陈旧、交通便利”的独特优势,酿酒成为此地的一大产业命脉。道光十年(1830年),南海莲塘村人陈屏贤在石湾朱紫街创立“陈太吉酒庄”,将岭南米酒推向全新高度——它不仅是文化的极致代表,更成为市井商贾争相交易的“硬通货”。 已经在石湾酒厂工作了40多年的原办公室主任冯镇华,说起朱紫街当年的繁华还是喜不自胜,“当年,陈太吉酒庄的兴旺带动了整个朱紫街区的繁荣。街面上陶器商铺、茶楼、夜宵店林立,昼夜人声鼎沸,成为石湾当之无愧的‘CBD’。那时流行‘三太文化’:太元茶楼的早茶清香、陈太吉酒庄的醇厚酒香、太平夜粥的宵夜米香,这就是岭南市井生活的鲜活表现。” 酒庄第三代传人陈如岳,光绪钦点翰林,却毅然辞去官职,返回故里,将文人的风骨与匠心注入酿酒技艺。面对当时白酒杂质多、风味薄的普遍问题,他开创“陈肉酝浸”技法——以肥猪肉浸入酒中,借其多孔吸附杂质,脂肪与酒液更在时光中悄然反应,淬炼出独一无二的豉香。 此酒初名“肉冰烧”,后因粤语中“肉”与“玉”同音,浸酿之后的猪肉剔透如玉,故得美名“玉冰烧”。这一开创性的工艺,不仅让石湾玉冰烧声名远扬,更于2009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岭南酿酒史上一颗璀璨明珠。 一块肥肉入酒,终成豉香品类;一方市井瓦甑,竟载翰林匠心。这坛从岭南墟市中升腾起的美酒,以195年岁月完成了从世俗滋味到文化符号的淬炼——它不仅是酒缸里的科学,更是岭南文化“务实入世、敢破敢立”精神写照。 偏居岭南一隅,如何成为出海先驱? 广东这片土地,向来与海洋有不解之缘。自清朝放开海禁,无数粤人“割慈忍爱,离邦去里”,乘红头船南下南洋谋生。至鸦片战争前,粤籍华侨已遍布东南亚。及至民国,南洋约600万华侨中,广东人占了一半以上。他们不仅是当地经济开发的基石,更是联结中外文化与商业的桥梁。 这份深厚的侨乡血脉,为岭南风物注入了天然的国际化基因。石湾玉冰烧自诞生之初,就不仅仅是一杯地方饮品,更是一缕萦绕在南洋粤侨心头的乡愁。据冯镇华介绍:“它很早便进入广州‘十三行’的贸易清单,随着瓷器与丝绸漂洋过海,堪称中国白酒史上最早实现深度国际化的品类之一。” 1917年,孙中山先生南下广州发动护法运动。于此同时,陈太吉酒庄第四代传人陈道富也在广州精心布局——设立四家分栈,在洪德路、南鳌洲专设四条蒸酒甑,日产酒液2400斤,悉数用于出口。 至1930年代鼎盛时期,酒庄日产米酒高达2-2.5吨,半数供应港澳市场,并经由香港、澳门分号,辐射至整个南洋,深入东南亚市井街巷,成为海外粤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乡滋味。 “抗日战争期间,酒庄的海外网络受到了冲击,出口之路被阻断。”冯镇华回忆道,“但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太吉酒庄迅速重建出口网络,在香港、澳门再设分栈,在澳门群队街还增设两条蒸酒甑,以瓶装、埕装、散装等十余种形态灵活供应市场,满足不同消费需求。” 纵观同期中国白酒行业,如此早慧、深入且持续的国际拓展,堪称凤毛麟角。1915年,泸州老窖、汾酒等虽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斩获金奖,一时声名大噪,但其后因战乱与时局动荡,国际化的步伐被迫中断。而玉冰烧却凭借侨乡网络与地缘优势,构建了一条稳定、持续、深入消费市场的“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出口与文化渗透。 计划与市场转轨中,如何避免迷失? 新中国成立后,私人酿酒坊逐步经国有化改造并入计划经济体系。在粮食紧缺的背景下,国家实行酒类专卖制度,生产归轻工、销售归商业,酒厂按计划生产,糖酒公司统购包销。企业发展高度依赖政策导向。 在岭南酒文化博物馆,冯镇华站在那张1962年的价格调整表前驻足良久。“这份表格,一方面透露了玉冰烧与名酒齐肩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调价后玉冰烧与名酒的差距被拉开。”每一位石湾人都会思考:如果当年玉冰烧的价格跟一众名酒一样被调高,结果会是怎样,又有谁知道?为缩短这一被“人为”拉开的差距,玉冰烧开启了数十年的品质追赶。 尽管如此,在出口创汇领域,石湾酒厂始终一骑绝尘。上世纪50-70年代,白酒出口被纳入国家战略,1957年,石湾酒厂以“珠江侨牌石湾玉冰烧与石湾特醇米酒”之名通过外贸公司出口25吨白酒。冯镇华自豪地回忆:“1985年,酒厂获自营出口权后,年出口量一度高达3000多吨,那是我们的高光时刻。” 改革开放成为转折点。粮食增产解决了原料瓶颈,市场需求激增则对产能提出挑战。为扩产,酒企开启工业化进程,机械化车间、大容量储酒容器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石湾酒厂也不例外,厂长陈超带领酒厂拉开了技改大幕: 1974年建成中南首台连续卧式煮饭机,日投料110吨大米,蒸汽吞吐量相当于300口柴灶。 1979年首创大池发酵系统,实现从陶缸到发酵罐的飞跃。 1982年联合白酒专家沈怡方夫妇科研团队,首次确认玉冰烧特征香气成分,推动豉香型步入现代白酒香型轨道。 1986年引进西德自动化灌装线,成为粤酒首家自动化灌装企业。 政策东风同步而至:粮食市场放开、白酒税率从60%降至30%、专卖制度取消......石湾酒厂产能与品质飞速提升,1984年、1989年荣获国家优质酒称号,1995年产能达3.5万吨,次年牵头制定豉香型白酒国家标准,并于1996年颁布执行,成为当时中国第五个白酒香型国家标准。 然而市场浪潮中也曾有迷失。1992年,全国的大街小巷播放着郑智化的《水手》,那份一往无前的拼劲与“下海潮”“公司热”的时代节奏十分吻合。在此背景下,多元经营被写入了政府文件与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 当年,石湾酒厂投身多元化,引进法国“金花酒厂”原酒生产“百威利”白兰地,又引进当时最先进的纯蒸馏水生产线,推出“丰泰”纯蒸馏水,但都因专业不足、市场生疏而失败。“从此企业大伤元气,”冯镇华感慨道,“不得不于1999年进行改制,实行全员持股,想再次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寻求涅槃重生的机会。” 石湾酒厂的这段历程,是中国地方国企在计划与市场转轨中的典型缩影:既有凭借品质与外贸赢得的辉煌,也有政策放开后的技改魄力,更有盲目多元化的深刻教训。真正的振兴之路,始于对自身的清醒认知和对市场规律的深切敬畏。这段淬炼之旅,不仅是为了酿出一瓶好酒,更是在时代巨变中,找准一家百年企业最该坚守的价值锚点。 老字号复兴,靠文化还是靠商业? 2001年,中国加入WTO,正式融入全球经贸体系,“中国制造”驶向快车道,岭南大地涌动着前所未有的开放活力。在这一经济腾飞、政务商务往来频繁、餐饮消费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白酒行业迎来量价齐升的黄金期。也正在这时,范绍辉——一位经历丰富、敢想敢干的实业家,走进了石湾酒厂的历史。 他年轻时历炼多样岗位,恢复高考后考入大学,曾任职机关与国企,最终于2000年毅然下海经商。2006年,面对石湾酒厂连年业绩低迷、被迫挂牌拍卖的困境,范绍辉果断收购其67%的股份,执掌这家百年老号。他说:“年纪大了,应该做些越放越值钱的东西。”这句话,成为他战略思考的原点。 范绍辉深谙文化是企业立足之本。在他的推动下,石湾酒厂重塑文化基因,打造三大文化IP:岭南酒文化博物馆,以厚重历史致敬岁月;新石湾美术馆,用美育赋能品牌价值;复原朱紫街历史场景,策划“游朱紫,大红大紫”“陈太吉酒庄开库大典”“端午欢乐龙舟节”等六大民俗活动,唤醒岭南市井烟火气,搭建与消费者的情感桥梁。范绍辉以文化为纽带,打通了“历史-当下-未来”的传承逻辑。 石湾酒厂集团副总经理、陈太吉文化公司总经理蔡壮筠告诉云酒头条,“企业文化的激活让石湾酒厂有了精气神。在此基础上,范总把企业使命升华成了‘让生活更欢乐’,从此文化战略清晰落地。” 在打造文化定盘星的同时,范绍辉发力品牌建设。他坚持“品牌如酒,需时间酝酿”。从赞助“珠江小姐”评选,到组建高尔夫球队、赞助搏击赛,推出“冰着喝”消费理念,再到电台节目《陶醉天下》的文化传播,系统推动品牌焕新。三年潜心培育终见成效,销量实现井喷式增长。 面对“豉香型即低端”“猪肉浸泡即油腻”的市场偏见,范绍辉展现出极强的定力和洞察。他表示:“大米为五粮之贵,却酿出最便宜的酒,这并不合理。”他坚信豉香型白酒潜力巨大,“豉香型白酒中酯类物质的平均含只有全国白酒的30%-50%,所以绝对不会油腻,而是更显清雅。” 同时,他也清楚的认识到,要把米酿酒推向全国,并提高米酿酒的价格,石湾酒厂必须推出新的更适合全国口味的产品。 于是,在经过细致的市场调研与测试后,范绍辉推动品类创新,在原来历史储备的清雅风格产品基础上,研发出更具普适性的清雅型白酒。2010年,清雅型白酒推向市场后迅速获得认可,甚至屡现断货盛况。 清雅型与豉香型双轮驱动,形成完美闭环,公司业绩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7年,企业营业额突破10亿元,跻身“广东企业500强”,彰显粤酒崛起之实力。 市场的扩张倒逼产能提升。面对国家限制白酒生产线的政策,石湾酒厂转而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突破:2013年收购阳春酒厂,2014年重组三水酒厂与帝一酒业,2018年落子湖南常德,构建五大生产基地,形成豉香、清雅、养生酒三大产品线,年产能超20万吨,成为全球米酿白酒领军企业。 范绍辉带领团队以文化为刃,破局行业旧识,不仅救活了一家老企,更擦亮了岭南酒业的金字招牌。他深刻诠释了“企业之魂在文化,品牌之根在传承,增长之要在创新”。在酱香浓香主导的白酒江湖中,他让一粒岭南米找到回响世界的声音——这不仅是商业的成功,更是一场文化的胜利。 高端化全国化,是否是粤酒的终极出路? 自2016年基本完成市场基础建设以来,石湾酒厂逐步扩大市场势能,不仅在广东大本营站稳脚跟,更成功拓展广西、江西、湖南、海南等省份,迈出全国化坚实步伐。 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高端化”成为企业突破瓶颈、实现持续增长的核心路径。为打破米酿白酒长期以来的价格天花板,石湾酒厂着力重构产品矩阵,为真正走向全国铺路。 2020年,公司重新激活“陈太吉酒庄”品牌,并于次年推出酒庄系列产品,定价从698元至8800元不等,成功树立高端形象。与此同时,石湾玉冰烧系列自2006年起持续升级,陆续推出清雅型中高端产品;2019年,“石湾玉冰烧·洞藏20”的推出,更标志着粤酒首度跨入中国白酒中高端阵营。 目前,企业已形成清晰的三线布局:以陈太吉酒庄酒为核心的高端系列、以石湾玉冰烧为主的大众系列,以及以“春花酒”为代表的养生酒系列,实现从百元级至千元级的全覆盖。 蔡壮筠表示,石湾高端酒快速打开市场,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 天时:酱酒热与文化自信回归,促使高端消费者从洋酒转向白酒,除头部品牌外,区域高端酒迎来机遇; 地利:粤菜清淡鲜美的风味与玉冰烧清雅纯净的口感高度契合,实现“酒不夺菜味,菜不改酒香”的完美搭配; 人和:品质与价格的双重满足,如售价1380元的“石湾玉冰烧·岭南国礼”,既彰显面子,又符合价值预期,成为商务宴请的刚性选择。 鹤山市银有酒业代理石湾产品已超过30年,是石湾酒厂相伴多年的重要合作伙伴。现任总经理冯志强是一位“酒二代”,自父辈手中接过这份事业已有十余年。他坦言,自己亲身见证了石湾酒厂的高速扩张与品牌升级。“我们经销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市场覆盖面持续扩大,连中高端产品线也屡有斩获,销售额实现稳步增长。” 尽管眼下行业面临周期性调整,但冯志强依然信心十足,坚定看好石湾未来的发展。他表示:“我会把这份事业继续传给下一代,这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份值得传承的情谊和责任。” 据透露,2025年上半年,石湾酒厂业绩增长符合预期,产品与市场策略成效显著。 尽管产品矩阵日趋完善、常德基地逐步成熟,且米酿白酒本身具备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特质,但蔡壮筠清醒地认识到:“全国化不仅是石湾的课题,更是整个粤酒产业必须面对的挑战。” 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会长彭洪也表示,粤酒虽出口全国第一,但在全国化程度上仍与广东经济地位不匹配。他提出四大破局建议: 风味创新:尽管米酿易被年轻人接受,但仍需持续推动口感升级与年轻化表达; 场景重构:跳出区域特质局限,构建真正面向全国的营销场景; 渠道革新:积极拥抱新电商平台,拓展新兴销售通路; 产业合力:粤酒企业应抱团发展,共同打造品类声誉。 彭洪充分肯定石湾酒厂“以文化破局,以创新立身”的探索,称其“扛起了粤酒振兴的大旗”,同时建议企业应“立足广东、着眼全球”,借助国际化基础反哺全国市场——“借船出海,再返航内销”,或将成为粤酒全国化的新路径。 石湾酒厂的高端化与全国化之路,是一场产品、文化与战略的协同进化。它不仅成功打破米酿白酒价值天花板,更在区域情感与全国视野之间找到了平衡。 从朱紫街的米酿酒糟坊,到如今年产能超20万吨的全球米酿白酒领军企业;从南洋侨胞的乡愁慰藉,到国家标准的制定者——石湾酒厂用195年光阴,走出一条没有前例可循的道路。它的成功,在于把“区域特色”做成了“品类代表”,把“传统工艺”做成了“文化资产”。 然而,粤酒要真正走向全国,不能只靠一家企业。它需要风味创新、场景重构、渠道革新,更需要粤酒企业抱团发展,携手打造“广东好酒”区域公用品牌。 摆在石湾酒厂面前的终极命题是:在酱香浓香已占主流的白酒江湖中,粤酒是否只有做出“另一种中国白酒”——更具国际化口感、更贴近年轻审美、更敢于文化混搭才能真正实现全国化? 石湾酒厂已然出发。它的答案,或许就藏在那缕清雅绵长的米香之中,等待着时间与市场的共同品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