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洪涛 阳光透过岭南酒文化博物馆满洲窗的广彩玻璃,落在范绍辉的办公桌上,光影斑驳,宛若岁月在陶釉上流淌出的纹路。他身后陈列着一排石湾公仔,神态各异,陶土质朴,却承载着岭南百年的人文温度。 在这里,他是石湾酒厂集团董事长,更是陈太吉酒庄第七代庄主。他常说,“董事长是经济属性,庄主是文化属性。”而他,显然更沉醉于后者。 在纷繁的酒业环境中,范绍辉大多时候像一位隐者,温和优雅、执守底线,静静地隐于岭南腹地,睿智地思考着酒业文化大势。但倘若与知己聊到共鸣处,便金句频出、逻辑缜密,细处能点出问题,评点原委;远处能纵论全局,思想捭阖。 范绍辉深谙文化才是企业最长久的竞争力。在他看来,石湾酒厂要做的不仅是酿酒,更是酿造一种文化生态。 他主导重建清代朱紫街,复原“游朱紫·大红大紫”的繁华街景;创建岭南酒文化博物馆,让百年酿酒技艺可视可感;成立新石湾美术馆,用艺术赋能产业升级。 对外,他打造“世界年夜饭”“岭南范局”等文化IP,让粤酒文化与世界对话。当云酒头条走进石湾酒厂时,他正忙于“‘朱紫七夕·千手绘爱’2025七夕主题活动”的部署工作。 这些看似与酿酒无关的投入,实则构建了一个以文化为内核的发展模式——用博物馆承载历史,用民俗文化IP连接当代,用美术馆面向未来。他说:“我们作为一个近200年的老字号,可以不当500强,但要活500年。”这份超越商业的文化自觉,让石湾酒厂在机械化量产的时代,依然保持着手工时代的温度与厚度。 缘起:时间的艺术,文化的根脉 2006年,范绍辉踏入了石湾酒厂的大门。那是一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文化自信悄然觉醒的年代——国学热方兴未艾,传统文化正在回归大众视野,央视《百家讲坛》上,易中天正以独特视角诠释三国的历史风云……但文化同时又面临着被商业化、符号化的风险。正是在这一年,石湾酒厂完成了全面改制,从国营走向民营。范绍辉的到来,不仅仅是一次职业身份的转变,更是一场文化使命的交接与传承。 他坦言,选择白酒行业,是因为“要找一件不会随时间衰减反而越陈越香的事业”。在他看来,酒不仅是时间的艺术,更是文化的容器,承载着历史的沉淀与人文的温度。于是,他倾心收藏满洲窗,珍视石湾公仔,这些收藏并非简单的器物积累,而是对岭南文化记忆的守护,对一方水土精神图景的再现。 “一个企业能够存续195年,必定有它的过人之处。”范绍辉深信,企业的兴衰成败是阶段性的,最关键的是它始终没有倒下。“即使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陈太吉酒庄依然坚持生产,这充分证明了它是百姓生活的刚需,彰显了企业文化的韧性。”他指出,现有史料已经证实,日本的清酒酿造技艺正是源于两广地区。“如果一个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守基本面,它就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 毋庸置疑,建国初期,石湾玉冰烧曾备受重视,其价格与茅台不相上下,品质也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但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前进的步伐明显落后于他人。 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范绍辉认为与广东的地域文化特质密切相关,“广东人的开放更多体现在观念层面,具有很好的前瞻性。但广东人同时也相当保守,不善冒险,只做有确定性的事。在功能性产品方面,广东南下北上遥遥领先,但像酒这类文化属性、精神属性较强的产品,就较难走出去。” 但范绍辉敢于冒险:选择被称为“夕阳产业”的酒行业;举其所有坚守米酿酒,创新推广清雅风格;循天道做酒庄、为传承建博物馆、向未来打造美术馆;从一个企业壮大到五个生产基地……20年过去了,回首以往,范绍辉告诉云酒头条,“一切比当初想象的好,销值、利润都有十几倍的增长。”如他祈愿,石湾酒厂越老越值钱了。 一个时代的文化觉醒,往往始于对传统的重新发现与诠释。范绍辉的选择,正呼应了千禧年后中国社会从经济自信走向文化自信的集体心路历程。他收藏的不仅是器物,更是文化的基因密码;他酿造的不仅是美酒,更是时间沉淀的精神原浆;他思考的不仅是广东地域文化的发展,更是依托文化走出广东、走向世界的路径与方法。 守正:米酿,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1982年至1983年,石湾酒厂邀请中国白酒分析专家金佩璋和白酒专家沈怡方成立了科研小组,对“豉味玉冰烧”进行香气成分与生产工艺的系统性研究,累计得出酸、酯、醇、羰基化合物等香气成分数据5902个,最终确认了豉香型白酒的特征性香气成分。 这一研究推动了豉香型白酒正式成为独立香型。1996年,豉香型白酒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标志着这一以米为原料的酿酒工艺获得国家认可,成为米酿酒的典型代表。然而,受制于社会认知局限与市场推广不足等因素,豉香型白酒的全国化进程较为缓慢,长期以来主要以广东为核心消费市场。 “广东不是没有好酒,只是没有贵酒。”范绍辉一语道破广东米酿酒多年来的发展困境。但他坚信,“豉香是很中国的”。 他阐释道,西方酿酒工艺注重外塑香,主要依靠橡木桶浸泡获得香气。而豉香型白酒既保留了粮食的本体香,又通过猪肉浸酿工艺获得了独特的外塑香,体现的是中国人“内外兼修”的哲学思想。这是一种充满辩证意味的审美体验,是中国文化中1+1>2智慧的具体呈现。他说:“豉香不仅是一种味觉体验,更是一种蕴含辩证关系的世界观。” 与此同时,豉香又是具有世界性的。范绍辉表示,豉香型白酒的工艺特性决定了其酒体的纯净度。其次,豉香型白酒采用半固态发酵工艺,这与国际知名酒品的发酵方式不谋而合,如十四代日本清酒、麦卡伦威士忌、罗曼尼康帝等顶级酒款。第三,中国白酒大多以酯类物质为主要呈香物质,而豉香型白酒与国外烈酒同样以醇类物质呈香。“因此,我认为豉香型白酒既符合中国人的饮用习惯,也符合世界通行的价值标准。” 尽管有人将豉香与“低价”“低端”划等号,范绍辉对此不以为然。“豉香型白酒价格偏低有其历史原因,并非产品本身的问题。不能因为价格亲民就认为是低端产品,空气免费,但却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他认为,豉香型白酒的价值不在于价格标签,而在于其不可替代的“刚需性”和“清净性”——物质含量纯净、生产效率高、适应性强,这些特质恰恰符合未来酒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有人说,价格昂贵是其他品类白酒的优势,我认为这只是它们的特点。石湾酒厂可以用20元的成本酿出纯粮酒,这是其他酒厂难以企及的。”每次与客人交流时,范绍辉总会提出这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五粮之中大米是最贵的,为什么用大米酿出来的酒反而要便宜?”他坚信,这是社会对米酿酒的价值认知问题,也是自己必须致力解决的认知偏差。 2025年7月11日,首届中国米酿酒发展峰会在佛山召开,古越龙山与石湾玉冰烧联名产品——状元郎和状元红正式发布。对于两大米酿酒龙头的首次合作,中国酒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延才表示,这次合作打破了传统品类的壁垒,扭转长期以来白酒产业以高粱酒(浓酱清)为主导的格局,推动了米酿白酒和米酿黄酒从“小众特色”向“主流价值”跃升。 “这是米酿黄酒与米酿白酒的新探索。”范绍辉认为,当前经济与行业的双重调整下,米酿产业需要凝聚共识,携手突破。“合力突围”或许是他改变社会对米酿酒认知偏差的重要举措。 米酿酒的发展历程,恰似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处境——价值被低估却始终不改其内在品质。范绍辉的坚守,是对功利主义最优雅的回应。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追逐潮流,而在于读懂时间深处蕴藏的智慧。 创新:清雅,从香型走向风格的必然 早在十余年前,当白酒行业还在香型分类中探索时,范绍辉就前瞻性地提出:“白酒必须从香型走向风格。”在他看来,“香”仅仅是解析白酒的四个维度(色、香、味、格)之一,而风格才是对酒品的整体表达和终极定义。“香只是用来闻的,味才是用来喝的。”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对白酒本质的深刻理解。 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要将米酿酒推向全国市场并提升其价值定位,石湾酒厂必须研发更适合全国消费者口味的新产品。这是一个关乎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抉择,也是对传统酿造技艺的现代化创新。 在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与反复的口感测试后,范绍辉果断推动品类创新,在原有历史储备的清雅风格产品基础上,研发出更具普适性的清雅风格米酿白酒。得益于范绍辉多年来精心构建的品牌体系日趋成熟,品牌推广成效显著,清雅风格产品一经上市便获得市场热烈反响,屡屡出现供不应求的盛况。 清雅风格是范绍辉在豉香工艺基础上升华而来的全新表达:酒色微黄清亮,香气清雅怡人,入口绵甜醇和,余味悠长回甘。这不仅是对传统酿造工艺的维度升级,更是对当代消费审美趋势的精准把握。“这个时代崇尚极简风、侘寂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既然清淡可口的粤菜能够风靡全国,清雅风格的米酿酒也必定会受到欢迎。” 科学研究成果为他的判断提供了有力佐证。近期,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首席专家王德良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Applied Food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先后饮用酱香型和清雅型白酒可提高饮后舒适度:一项在中国广东进行的随机交叉研究》的重要论文。该研究首次科学验证,按照“酱香型+清雅型”顺序饮用可显著提升饮后舒适度,具体表现为更快的酒精代谢速度、更好的认知表现和更强的正向情绪体验。 “清雅风格白酒的原料不仅是优质粮食,还创新性地加入20多种中草药入曲酿造。”中药是中华国粹,范绍辉将这种工艺提升到“国本”的高度。“清雅风格是东方生活哲学与千年酿造智慧的交融结晶,具有走向世界的普适价值,能够为消费者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和味觉享受。” 据悉,2018年石湾酒厂集团落子湖南建成的常德石湾酒厂,全部生产清雅风格高端米酿酒。这标志着清雅风格正式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清雅型背后,是“源于米酿,长于豉香,成于清雅,美于酒庄”的完整品质逻辑体系。范绍辉也因此被行业誉为“清雅风格倡导者”。 从香型到风格的转变,是中国白酒从工艺美学向生活美学的深刻升华。范绍辉的远见在于,他提前十年就敏锐地洞察到文化消费的时代转向——从社交炫耀到悦己体验,从浓郁刺激到清雅自在,这不仅是一场味觉革命,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现代性演进。 立庄:反工业化,是一场文化的回归与坚守 米酿酒要实现全国化战略,首要突破在于完成高端化转型。为打破米酿酒长期以来的价格天花板,石湾酒厂毅然推行高端化战略。2020年,公司重新激活具有近两百年历史的“陈太吉酒庄”品牌,并于次年推出酒庄系列高端产品,标志着酒庄文化正式回归石湾酒厂的发展脉络。 “作为第七代庄主,我的使命就是将陈太吉酒庄打造成为‘喝酒人的朝圣之地’。”范绍辉强调,这里绝不是为了制造网红打卡地,而是要打造一个真正的文化地标。“酒庄不能以盈利为根本出发点,我们传承的是一种文化,弘扬的是一种精神,而非假借酒庄之名行营销之实。” 基于这一初心,他提出了“循自然、循天道、致敬时间;反工业化思维;诚信与诚实”的庄主理念,坚持使用清代老坛发酵,采用野生菌种制曲,严格遵循“不过度人工干预”的酿造原则。 在他看来,科技进步和工业化主要解决的是效率和规模问题,但相较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人类饮食习惯的演进却相当缓慢。酒庄酿造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不应苛求规模化和批量生产。“这样做出来的酒或许不是最令人愉悦的,但保留着那份‘原生态’的特质,假以时日就会形成独特的风格。” 起初,有人反映酒庄酿制的酒体略带苦味,酿酒总工程师便夜以继日地研究,试图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消除这种“苦味”。范绍辉获悉后立即制止,他指出酒庄要做的不是消除苦味,而是将这种苦感提升到最愉悦的层次。“实际上,人类饮食文化中本就包含诸多苦味体验。咖啡是苦的,茶是苦的,可可也是苦的,如今不都成为被广泛接受的风味了吗?从另一个层面看,这其实是一个消费者教育的过程。”在他看来,酒庄本质上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载体。 在这一理念基础上,范绍辉进一步阐释了陈太吉酒庄文化建设的三个关键维度: 一是“立本”要正确。酒庄必须在历史传承、工艺特色和文化积淀上下功夫,夯实根基。二是“立庄”要自信。中国酒庄从来不是舶来品,陈太吉酒庄早在195年前就已创立,屹立于佛山东平河畔与千年老街朱紫街上。这份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正是当下个性化魅力的支撑。三是“立道”要内外兼修。陈太吉酒庄的内道是反工业化思维,外道则是清雅风格白酒,内修思想精髓,外树审美典范,通过内外兼修才能真正成为“喝酒人的朝圣之地”。 在工业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反工业化”反而成为一种高级的文化奢侈。范绍辉的实践,恰与全球范围内的手工复兴运动不谋而合。他用事实证明,最现代的生活方式可能恰恰是最传统的延续;最高级的科技或许正是最尊重自然的智慧。这种回归传统的酿造哲学,不仅是对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反思,更是对中华酿酒文化本真的坚守与传承。 苦旅:文化是慢火,是远路,是初心 范绍辉坦言前行中的困境:“自己的观点常常超前于时代,但执行却不够决绝。在酒庄理念、清雅风格等方面都早于行业提出了独到见解,却尚未打造出爆款产品。”但他始终坚信:“文化事业从来不会立竿见影,需要小火慢炖,如同陈年佳酿,需要时间的沉淀与打磨。” 他的国际化思路充满务实精神:“价值观同步是文化输出的基础”;他的年轻化策略紧扣时代脉搏:“白酒年轻化本质上是要解决‘为什么喝酒’的问题。当下的年轻人追求的是悦己体验,而非商务应酬。”他坦然拥抱这种不确定性,“低度酒、微醺体验必将成为新的主流。” 这位深谙岭南文化精髓的守夜人,既有深刻的思想见地,又带着几分唯心宿命的智慧。他向云酒头条透露,“走出去建基地”计划最初的首选并非常德,而是韶关。“韶关珠玑巷自古就是中原人南迁的‘生命通道’,在这里建立基地完成北上全国化的战略,该具有多么深远的象征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步棋未能落地,最终选择了常德。“起初我并未同意,毕竟常德距离佛山太过遥远。但转念一想,湖南是伟人走出去的地方,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思想的发源地,这何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兆头。” 或许,文化就是在矛盾中推进,在辩证中发展的。亦或许,正是这种矛盾思维的张力,才能成就一场真正的文化苦旅。正如岭南文化本身,既守正又创新,既本土又包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完成了一次次蜕变与升华。 所有文化苦旅都是孤独的远征。范绍辉的“苦”,在于那份超前于时代的清醒;他的“旅”,是以酒为舟的文化传播之旅,是岭南文化走向世界的探索之路。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他选择做时间的朋友,用实践证明真正的文化价值不在于爆红而在于长红,不在于喧嚣而在于沉淀。 这场文化苦旅,永远没有终点。它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一场与传统的和解,更是一场向未来的出发。 暮色四合,东平河面泛着粼粼金光,范绍辉独自站在朱紫街的青石板上,远眺流淌的河水,轻声说道:“我们可以不当五百强,但要活五百年。”这一刻,他不仅是企业家,更是岭南文化的守夜人,用一杯米酿书写着属于中国酒文化的时代注脚。氤氲的酒香里,他仿佛一位现代诗人,以酒香写意,以文化为舟,在时光的长河中,渡人,亦渡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