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速读

AI阅读分析中...

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浪潮中,清末状元张謇,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纵览张謇一生,共创建了大小企业40余个,各类学校400多所,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教育事业发展以及城乡社会进步,作出了宝贵贡献。


毕生倡导“父教育、母实业”理念的张謇,书写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壮丽篇章,也为中国酒业近现代发展史掀开了巨幕一角。


早在1894年,由张謇创办的颐生酿造厂(现南通颐生酒业),就已在通州(今南通)海门区建立。


在当时,这不仅是一个酒企的诞生,更承载了张謇以实业振兴民族经济的宏愿。



实业报国


19世纪末的中国,风雨飘摇。


出生于江苏南通的张謇,从小就生长在富商家庭中,16岁便考中秀才,32岁考中举人。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纺织领域开拓者,清末状元,被称为“状元实业家”,中国早期现代化先驱。


1894年,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这一年,张謇“大魁天下”,中了状元,故事就从这里说起。


甲午战争使中国和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展开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另一方面是中国被帝国主义划分为若干势力范围,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有着拳拳爱国之心的张謇,深感忧虑,为强大国家实力,他把目光投向了发展实业


1895年底,张謇接受了署理两江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委派,创办大生纱厂,先后历经44个月的艰难筹备,大生纱厂终于1899年正式开机。


大生纱厂旧址。图源@视觉中国


投产当天,张謇感慨万千,在日记里用27个字记录了心中激动:“开车,召客观出纱,至此始可免于决不出纱之口。敬夫始终忠勇可敬。”


状元办纱厂,在当时是一件轰动社会的热点事件。张謇恩师,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收藏家翁同龢,还特地请人从常熟过江送来一副对联:“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


资料显示,截至1921年,大生纱厂、二厂历年纯利共计一千六百六十三万余两,张謇成为中国首位“实业大王”。


张謇的实业成绩,还远不止于此。在他一生创建的数百家企业中,颐生酒业,是张謇创办的众多民营企业中不得不说的一个。



百年颐生


颐生酒业的名字,来源于《易经》。


“颐”是六十四卦之一。《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彖》曰:“颐之时大矣哉。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生”则源于《易经》中“天地之大德曰生”,可简单理解为天地最大的美德就是生生不息。“颐生”二字,所包含的滋养生命、颐养天下之意,不言而喻。


据统计,与张謇有关的105个实体企业名称中,有“大生”字样者9家、只含“生”字者10家。对“生”的重视,充分体现了张謇实业救国、注重民生福祉的经营理念与人生追求。



张謇创办颐生酿造厂的时间,正是在高中状元那一年。


一时名声大噪的张謇,家中贺喜的客人,络绎不绝,因宴请所需,家里开始雇人自酿酒,随后又逐渐发展成酒坊、酿造公司、酿造厂。


在颐生酒厂建设成功时,张謇自撰自书厂联:“有秫足供彭泽酿,如茶能表洞庭春。”其对颐生酒品的匠心追求跃然纸上。


当年,为保障酿造质量,张謇还曾派人到江苏、山东等地的名酒厂取经,并聘山西曲酒名师到厂进行指导。


融合百家之长的颐生酒厂,以高粱为原料,以所酿出的高粱烧酒为基酒,结合中国传统的药酒品类理念,生产了多个产品,如原泡酒、茵陈酒、玫瑰酒、紫葡萄酒、五茄皮酒、虎骨木瓜酒、金波玉液、史国公酒等。



而在颐生酒厂所酿的众多酒品中,又以茵陈酒为最佳。


何为茵陈?


李时珍《本草纲目·茵陈蒿》引陈藏器曰:“此虽蒿草,终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茵陈,后加蒿字耳。”


除了茵陈,颐生酒厂的茵陈酒中还加入了红花、陈皮、佛手等10多味药材,具有强身健脾功效,在通州、上海一带十分受欢迎。


转眼进入20世纪,颐生酒厂迎来了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1906年,为庆祝辛普朗隧道顺利通车的米兰世博会在意大利召开。


颐生酒厂的茵陈酒,远渡重洋,获得金奖,成为中国最早获得国际大奖的酒类产品,一时间声名鹊起。


▎1906年,颐生酒获意大利万国博览会金奖,上图为证书。


米兰获奖后,颐生酒厂订单不断,还以奖章制成标贴,并增加“船牌”商标为副牌,产品进一步远销至全国各地。


颐生,也就此成为民族工业品牌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注脚,中国酒业无法抹开的一个百年符号。


如今,百年沧桑过去,张謇的开拓创新精神,至今仍在颐生酒业流淌,滋养着颐生酒业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奔去。



展翼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颐生的发展步伐和创新节奏,明显加快。


1950年颐生恢复出产,当年产酒便达到29吨,创利税15700元。1953年,苏南松江酒厂合并到颐生酿造厂。


1964年,当地政府又将海门食品厂、余东食品厂的米酒厂合并到颐生酿造厂,自此公司酿造规模初步确定。



1970年以后,颐生取得一系列亮眼成果,如:啤酒生产试制成功、实现半机械化生产、扭亏为盈等。


上世纪80年代是其技术跨越的黄金期。1982年,颐生年产1000吨大曲酒机械化酿造车间投产,产能踏上1600吨台阶。


不久后,江苏省经委同意颐生新建茅台酱香型大曲酒车间。时任茅台酒厂工程师的南通人季克良,牵挂家乡酒业发展,还亲自来到颐生指导生产。


季克良在颐生酒厂指导工作时的工作照


1986年,颐生成功研发出酱香大曲酒“謇翁酒”,并在1989年的省级鉴定会上,被誉为“江苏茅台”。


1991年,颐生被评为省级优质产品,并获得第七届全国轻工新产品优秀奖。也是在这一年,颐生旗下产品开始远销日本、荷兰、新加坡、奥地利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3年,颐生成功改制,旧貌换新颜,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2004年,颐生迎来诞辰110周年,并举行开窖仪式,先后冠名了一系列重要活动、国家赛事等,广受各界关注。


2011年,颐生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同年,颐生酒古法酿造工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的颐生,正聚焦大健康赛道,将传统药食同源理念与现代消费需求结合,深耕自己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是打造中国健康酒产业第一品牌。



在品质层面,颐生酒业百年老窖池群拥有42口百年以上的老窖池,始建于1901年。这些老窖池自建窖以来,均保持原貌、原址、传统工艺并连续使用,是国内少数的至今仍然持续酿造白酒的百年窖池群。


在文化层面,颐生酒业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建立起了颐生文博园,包括颐生酒文化博物馆、体验馆、百年老窖池群、传统酿造技艺展示馆、秘方展示馆、公共艺术空间,集参观游览、体验消费为一体,是江苏省工业旅游示范区、国家4A级景区。


颐生酒业的百年历程,是一部民族工业的革新史。


从张謇实业报国的初心,到现代企业转型的探索,颐生酒业始终以创新发展为锚点,在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中寻找发展路径


面对消费升级与行业竞争,颐生酒业正通过健康产业布局、非遗活化、文旅融合等多元策略,构建传统品牌的新生态。未来,如何在保持工艺本真的同时实现市场突破,将是检验这家百年老字号创新能力的核心命题。



5月24日-25日,好酒中国行科学考察2025季【长江酒脉】专线之走进颐生酒业活动将正式举行。


矗立在长江入海口处的颐生酒业,既是江海交汇的见证者,亦是长江酒脉孕育的璀璨明珠。


此次好酒中国行科学考察2025季【长江酒脉】专线活动首站选址颐生酒业,既是对其百年匠心的致敬,亦是以长江为纽带,探寻中国酒业历史脉络与未来机遇的起点。百年颐生,正以江海之胸怀,续写民族品牌的崭新篇章。


届时,协会领导、国家名酒评委、行业专家、媒体代表将共聚一堂,共探颐生酒业未来的高质量发展。



附专家团名单:
协会领导

秦书尧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


历届国家名酒评委

季克良 酒业大师,第四届、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委

陈处达 第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委

高 军 第四届全国评酒会配制酒评委(酒业泰斗高月明先生之女)

丁前胜 第五届全国评酒会特邀评委

张桂仙 第五届全国评酒会特邀评委


科学家/酒业专家/媒体代表

徐 岩 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副校长

张百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陈建生 河海大学深循环地下水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赵 彤 《酿酒》杂志总编辑

周心明 中国食药促进会发酵食品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酒业泰斗、第一届/二届/三届/四届全国评酒会主持专家周恒刚先生之女)

沈重武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酒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一级品酒师(酒业泰斗、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主持专家沈怡方先生之子)

许  云酒传媒联席总裁、好酒地理局总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